课程回顾|2024秋艺学堂《亲子沟通——解码青春期》

发布人:端木丹青     发布时间: 2024-12-25


在各种文化中,青春期都被视为一个挑战。在青春期,青少年开始以新的方式来看待世界、与他人互动、体验着自己身体的变化。而作为照顾者的父母,体验到的则是孩子变得叛逆了、不搭理人了。基于此,在过去的是十周,南京大学终身教育学院秋艺学堂开设第二期课程《亲子沟通——解码青春期》,重点在于引导家长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。主讲老师陈娟,南京大学终身教育学院专职教师,副教授。2007年起主讲人际传播等课程,2018年起开始心理咨询领域的学习、研究与实践。作为从业心理咨询师、团体带领者,有500多小时的个体咨询经验,100多小时的团体带领经验。

图1.活动地点

与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的课程相比,我们的亲子沟通课程采用围坐一圈的形式,以团体活动的方式进行。学员们真诚呈现自己的与青春期孩子相处的成功或失败的经验,对亲子案例和沟通现象展开讨论,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困惑,老师提供理论视角和一般方案, 从沟通双方需求的角度理解青春期亲子沟通中的痛点和难点。

在团体中,我们都是同行者,体验到团体的安全、涵容,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,通过团体成员的互动、反馈、镜映,让你和你的家庭发生一些改变。

父母们在互相分享的过程中,不断学习与思考,从而更好的意识到孩子背后的诉求,发觉自己的情绪变化,提高与孩子沟通的能力。在这一过程中,父母们将更新自己,为自己赋能!


图2. 学员合影

除此之外,我们搞"亲子期待拍卖会",每人发了"百万筹码"去竞拍自己希望孩子具有的特质;我们会"测量"亲子关系的牢固程度,因为亲子关系是亲子沟通的前提和基础;我们上演心理剧,通过道具直观地看到沟通是否顺畅……

我们的团体中有很多欢笑、有很多泪水、有很多反思与觉察。在这里,我们分享经验、分享情绪、分享故事,并且签订以下团体协议:(1)真诚沟通,不作评判;(2)不论是非,不道对错;(3)切勿人身攻击;(4)未经邀请,不主动提供意见;(5)团体内讨论的内容、分享的案例不拿到课堂以外交流。

图3.结业典礼

第三期亲子沟通课程的重点将放在家长的成长上,欢迎参加《亲子沟通——家长成长营》。家长不缺沟通的能力与智慧,只是在与孩子沟通时,身处亲子关系的迷雾,行之有效的沟通方法似乎被冰封了。而家长成长营这个团体的安全、包容与接纳的氛围,会帮助我们看见孩子、也看见自己。



附:结业典礼第二期"亲子沟通"学员代表发言稿

很荣幸能作为学员代表进行发言。

在这里我分享一下我的感受、获得以及变化。

课堂有一句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话,前半句"青春期父母跟孩子的关系就像鱼缸和金鱼",后半句是"金鱼这个时间段就是爱折腾,鱼缸就要足够结实才行"!我是两个男孩的妈妈,来到这个班级前,我常常会因为跟儿子们的冲突而痛苦、焦虑、哭泣、失眠,我甚至想过,被儿子如此对待,作为一个母亲,真是太失败、太可悲了!鱼缸和金鱼的比喻用在我和儿子身上,真的是太贴切了,不过,我看起来是快碎掉的鱼缸,而我的儿子是海里的"大鲸鱼",随时要把鱼缸整碎掉。然而这句话的后半句及老师的指导让我反思,我这个鱼缸怎么样才能够变得结实起来,带着这个问题,我在课堂上不断寻求答案。

课堂的组织形式跟我以往的学习形式也很不一样,可以总结为"以道为底层逻辑、以术为表现形式",老师并不拘泥于心理学知识的传授,而是通过轻松愉快的小组讨论的方式,用每个学员切身的案例讲述,结合背后涉及到的理论进行分析,给出合适的建议,我每次课后都会将自己学到的内容回去进行尝试,虽然运用得有一些生涩、比如放下父母的身段、用平等的语气对话、尝试真诚的用语言表达爱、尝试遇到冲突先走开、尝试遇到问题先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,虽然听起来跟很多视频号或者书上说的理论都差不多,但是有了课上同学或者自己的真实演练,实践起来也容易得许多。

课堂让我获得最多的应该是,我又一次的认识自己,认识到自己的情绪为什么难以控制、认识自己也需要学着自我疗愈、认识到我要做一个结实点的"鱼缸",当跳出困扰的事件客观的来看,我释然了许多,心情也变好了很多,奇怪的是,跟儿子的冲突也变少了、关系也渐渐变得缓和起来。

一句印象深刻的话、一学期与众不同的课程、一次自我疗愈的旅程,虽然今天是结业典礼,但我想对自己说的是,这不是结束,而是另一个开始。



供稿:陈娟

编辑:赵娜、端木丹青